2021 年 11 月 17 日
是第 20 个“世界慢阻肺日”
今年的主题是“健康呼吸,无与伦比”
为增强慢阻肺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进一步提高我院对慢阻肺的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助力全省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真正落到实处。11月17日上午,在世界慢阻肺日来临之际,我院呼吸科在科内举行以“关爱慢阻肺,你我携手同行”为主题的健康宣教活动。
活动现场,呼吸科医务人员以PPT教学讲解、现场指导用药、肺功能训练等方式进行。呼吸科医生周玥以PPT形式分别从慢阻肺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向在场所有患者进行详细地讲解,呼吸科主任李香君耐心地为慢阻肺患者讲解长期规范适用药物的意义,告知患者坚持长期使用,减少疾病发作。护士长谢萍向大家讲解了慢阻肺的护理措施、各种吸入剂使用方法、肺功能训练等相关知识,周玥医生现场示范了慢阻肺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陈智医生现场指导患者如何使用吸入剂。
为了让患者们真正融入到活动当中,促使患者在活动中提高对慢阻肺的知晓率,在活动中了解肺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在活动中提升慢阻肺的健康宣教能力。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吹气球比赛,用吹气球的方式进行肺康复锻炼,护士长及护士们为患者们发放气球道具,在吹气球的过程中,护士们示范出正确的锻炼方法,鼓励慢阻肺患者慢慢把气球吹好,吹气球比赛活动让患者们收获了快乐,也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
通过此次以“关爱慢阻肺,你我携手同行”为主题的健康宣教活动,提高了大家对慢阻肺的认识水平,强化了慢阻肺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增进了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推进了全省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落实落细,切实增强慢阻肺患者的就医获得感、幸福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知识

什么是慢阻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是一种目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呼吸系统症状和气流受限,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或气短,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及急性加重期患者会出现喘息和胸闷,甚至伴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严重患者的影响日常生活。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随着发展中国家吸烟率的升高和高收入国家人口老龄化加剧,COPD的患病率在未来 40 年将持续上升,预测至2060年死于COPD及其相关疾病人数将超过每年540万人。 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提出:要大幅提高居民的慢阻肺知晓率, 加强慢阻肺的早期筛查,注意预防急性加重,提高基层慢阻肺防控能力。
哪些人易患慢阻肺?
导致慢阻肺的最主要原因是吸烟。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吸烟数量及持续时间关系很大,吸烟量大、烟龄长的人最危险,那些所谓的“老烟枪”是最易患慢阻肺的人群。戒烟没有借口,必须趁早。另外,人口老龄化、空气污染、厨房烟雾、各种职业粉尘暴露、幼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和呼吸道感染也都增加了慢阻肺的发生风险。
如何预防慢阻肺?
一旦被诊断为慢阻肺,肺脏结构和功能就已经出现了不可逆的损害,无法恢复如初,所以预防慢阻肺的发生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主要的预防措施包括:倡导禁烟并落到实处(防止青少年沾染吸烟恶习,促使吸烟者产生戒烟意愿,帮助有戒烟意愿者戒烟等);禁止开放性燃烧秸秆、树叶等生物燃料,避免家庭式用煤燃煤;重视粉尘和可吸入化学物质接触职业者的职业防护;重视婴幼儿的居住环境通风和感染预防;重视女性、老年人和孕妇烟草烟雾的暴露、生物燃料和污染空气的接触等。
尽早检查、发现干预慢阻肺进程
慢阻肺的病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我们常说的“老慢支”,主要表现为秋冬季节经常咳、痰、喘,用用药或是等气温回升也就好转了;第二阶段表现为活动后感到气短,如剧烈运动或爬楼后气喘吁吁,这其实就是气流受阻所引起的呼吸困难;第三阶段就是“肺心病”,除了喘以外,皮肤开始水肿,心脏也变大了。在所有呼吸系统疾病中,慢阻肺称得上是一个不动声色的杀手,大多数患者在疾病早期是没有症状的,很多人很可惜地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时机。因此,如果您有经常性咳、痰、喘等症状,强烈建议您去医院检查肺功能(通气功能),就能早期诊断慢阻肺。
得了慢阻肺,怎么办?
一旦确诊为慢阻肺,需要尽快平复情绪,并就以下治疗目标与医生达成共识:尽可能减缓肺功能下降速度,尽可能减少急性加重,尽可能减轻症状及减少疾病对生活的影响,预防及治疗并发症。要实现以上目标,规范用药是基础,患者长期自我管理也很重要。
掌握以下几个应对策略很重要:
1、要在医生指导下戒烟及尽量远离油烟、粉尘等有害环境,不可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时需佩戴有效的口罩进行防护。低温时注意保暖,免疫力低下者需要接种流感和肺炎球菌疫苗。
2、保证长期规律的药物治疗,其中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是核心,部分患者需要同时吸入糖皮质激素。用药时请确认吸入装置使用方法正确,确保吸入了药物;注意深度漱口,尽量减少局部并发症。皮质激素吸入疗法的全身副作用低,规律用药的利远远大于弊,部分患者“谈激素色变”,用药后咽喉不适声音嘶哑,或用药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而自行停药,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3、应当积极向医生询问并掌握急性加重期的表现、应对措施等相关知识。及时识别急性加重并予以积极处理,就有可能减少住院频率及减轻急性加重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4、运动康复是维持病情稳定、减少疾病影响的经济有效方法,同药物治疗一样也需要长期、规律进行。在疾病稳定期,轻中度慢阻肺患者,应刻不容缓地进行科学的耐力训练,目的是将肺的能力开发到极致,进行耐力储备;重度/极重度慢阻肺患者,应进行适宜于病情的耐力训练,目的是延缓耐力下降或尽可能减小对生活的不良影响。全身大肌群力量训练(包括上肢肌群)应规律进行,以减轻心肺负担,同时避免衰弱。
5、合理的膳食和成功的营养支持可以显著改善慢阻肺患者的预后。患者应保持高蛋白质、高热量、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摄入多种维生素及高纤维,少食多餐,少吃易引起胀气及难以消化的食物,限制盐的摄入量。
情绪调节和睡眠质量等同样重要。随着病情进展,可能需要长期家庭氧疗、无创通气等,这些措施均有助于维持病情稳定,提高生活质量。若积极配合以上治疗,慢阻肺病人“活得更长、活得更好”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谷城县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科医师提醒:
对于有慢阻肺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每年定期行肺功能检查,尽早发现慢阻肺并及时予以干预。慢阻肺的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十分重要。
呼吸科地址:医院内科楼一楼
呼吸科电话:0710—7616353
|